一、卫生改革形势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以社会化为方向,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不影响保密和安全的前提下,将现有的信息、咨询机构、内部服务设施和交通运输工具向社会开放,开展有偿服务,并创造条件使其与原单位脱钩,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同时,鼓励社会服务组织承揽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退休人员管理和其他事务性工作,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自我服务体系,使上述工作逐步实现社会化。”这就提出了中国企事业后勤面临的一个共同改革的课题:后勤服务社会化。
后勤服务社会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后勤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医院作为以医疗、科研、教学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工作一直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医院后勤服务必须改革,而改革的方向就是后勤服务社会化。
实现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涉及到后勤服务供应体制和后勤组织体制及管理体制。改革应为两方面:
一是体制创新。通过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以及把后勤服务单位分离出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统筹兼顾、社会协作、管理科学的、有利于充分利用后勤资源,使经济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后勤保障能力的现代保障制度。
二是后勤服务组织的主体化。学习、认同、汇入服务产业,逐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法人实体、市场主体。两个方面的改革中,体制创新是基础,后勤服务组织主体化是关键,必须对外开拓市场,对内完善机制,形成内外良性竞争的局面。
二、科技进步的需要
目前,我国不少医院后勤实行了承包制,对基础保障、专项服务和特殊服务诸如供水、供电、网络、通讯、电梯、泥工、木工、煤气、房屋维修、绿化和商卖等技术岗位实行承包,先后推出了设备维修、家电维修、房屋装潢等经营项目,从深度和广度上初步满足后勤保障的需求。随着医院的建设发展,大批先进的、高科技大型设备的引进,信息网络系统的形成,使医院原有的后勤人员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难以适应新的、高水平管理工作的需要。
因此,为适应医疗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必须引进专业化水平较高的物业公司来承担医院各个技术岗位工作。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先进维修保养技术,运用高科技手段和经济手段对医院物业实施多功能全方位的统一管理,为医院提供可靠、高效、周到的服务,使物业服务管理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已经成为医院后勤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
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后勤实现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的重要保证。物业管理是医院后勤改革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专业化的企业通过市场用经济手段进行社会化管理,逐步摆脱以往自建自管的分散管理体制,克服各自为政、多头管理、互相扯皮、互相推诿的种种弊端,从而提高医院后勤和整个城市管理的社会化程度。以充分发挥各类物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功能,实现较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由于医院后勤工作的生产性、物资性、服务性和易核算性,长期以来人们始终在考虑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来改革后勤管理。其核心是力求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手段,使工作业绩与人员待遇挂钩为主要内容的管理运行机制。运用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力图摒弃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医院后勤吃大锅饭的种种弊端。
医院物业管理,不管是谁来办都必须采用与市场经济接轨,受价值规律作用和支配、追求以最小成本生产优质的产品的新的企业运行机制。这种改革本身,为提高医院后勤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发展,提供了原动力,为医院运行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