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管理标准
我国自实施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部分公立医院参照欧美国家医院管理经验,引进ISO质量管理体系以及美国JCI、德国KTQ认证制度,率先开展的认证的医院已达20多家。但是仍然难以改变我国医院后勤管理落后的现状。乞今为止,我国没有一部全国医院后勤管理服务标准。
2011年,国家卫生部[卫医管发33号]出台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此标准首次将医院后勤保障管理列入等级医院评审中。标准中只有10个条款,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医院后勤管理发展的需要。有些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出台过医院后勤管理规范,如江苏省卫生厅出台的《制定医政管理规范之十七医院后勤部门建设管理规范》,在全国卫生系统中较早地提出了医院后勤管理考核评价标准,但是与我国医院后勤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仍有很大距离。
缺乏职业化培训
随着我国公立医院的快速发展,各种现代化设施及智能化控制等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到医院后勤保障系统,促使医院后勤保障系统成为集管理、服务、自动化、智能信息化为一体的专业化保障体系。随着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普及,各级公立医院后勤管理人员自然减员主要是以退休为主,几乎没有补充渠道,十五年来,我国公立医院已经出现后勤管理人员年龄老化、知识陈旧、队伍萎缩、缺乏专业化培训,难以适应现代化医院后勤改革与发展需要,特别是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现有公立医院后勤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化培训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各级公立医院后勤管理人员已经处于清黄不接的状态。后勤管理队伍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医院的发展需要。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公立医院管理没有去行政化,管理人员没有实行职业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缺少医院后勤专业设置,公立医院更是缺乏接受过有医学背景教育的职业化、专业化人员的补充及后续培训学习。
一把手缺乏改革意识
随着我国现代化医院建设及发展,公立医院不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现代化装备上得到了显著发展,保障设备的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已经在医院运营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医院后勤保障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医疗服务水平,而且还间接影响到医院声誉度和美誉。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大多数公立医院党政一把手没有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政一把手那样高度重视医院后勤改革及发展,没有抓住机遇,率先改革医院后勤运行保障机制,使之适应现代化医院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缺少顶层设计,缺乏对医院后勤整体性改革的认识,严重影响了我国公立医院后勤管理水平的提高。
后勤缺少指导标准
随着我国现代化医院建设及发展,公立医院管理发生了巨大转型。我国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各级公立医院后勤服务项目将全部推向市场化、社会化,公立医院将完全采用采购购买服务方式,由服务外包企业承担医院服务职能。公立医院后勤职能发生了根本变化,将逐步转变为委托、购买服务以及监督、管理合同执行及服务评价。但是由于我国公立医院后勤缺少服务标准和质量标准,难于指导、评价和监管服务外包企业的工作质量,难以提高我国医院现代化后勤管理水平。
缺乏监管人员
随着我国公立医院后勤服务化改革的进程,十五年来,各级公立医院没有渠道及时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导致我国公立医院后勤管理严重断档,得不到所需要的后勤复合技术专业人员。由此,日常管理往往由服务外包企业管理人员承担。但是服务外包企业管理人员缺少医学背景,缺乏消毒、无菌概念及医院感染等知识的训练,从而在质量标准上与医院管理标准及规范相差甚远,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医院发展的要求。